肺癌住院手術流程與案例分享
大家好,我是胸腔外科吳青陽醫師。
今天跟大家分享肺癌手術流程,當病患因為肺臟腫瘤需要住院接受手術,整個住院流程分為術前準備、術前的手術模擬、術前的手術定位、單口為創手術四大部分:
一般在術前準備時,會做生化檢查、肺臟復原復健訓練、心臟超音波,以及運動肺功能,其目的在確保病患的身體狀況,以及心肺功能是否許可接受手術。
因為肺臟切除後,是沒辦法再生的,只有在確認病患身體狀況良好、心肺功能足夠,才能夠接受肺臟的切除手術。
在進行肺臟切除手術前,術前的手術模擬是一個關鍵步驟,主要是確認腫瘤影像特性、定位腫瘤所在區域、就夠解剖模型,以及規劃切除範圍:
因為腫瘤在胸腔鏡下不一定能夠直接看見,所以須先進行術前的腫瘤定位,為了明確掌握腫瘤的位置,當作手術時的參考依據,我們會使用帶有色素的染劑進行定位。
本案例中,病患的腫瘤位於靠近後側的位置。圖中顯示,在先確定一個參考點後,醫師利用細針從體表進入,針對腫瘤鄰近處進行穿刺。
穿刺完成後,在圖像中將螢光染劑注入,以利後續辨識。
為了確認定位準確,通常會額外注入少量氣體來確認染劑確實注射於腫瘤附近,完成整個定位流程。
此手術可透過單孔胸腔鏡或單孔機械手臂輔助完成,以下為手術步驟的說明:
本案例為一位左上肺葉腫瘤的病患。
首先,透過影像細節與重組,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位於左側上肺葉,經過計算後,該腫瘤體積為2.4cc,整體結構以紮實部分為主:根據圖B顯示,腫瘤的紮實部分占比為85.2%,毛玻璃病灶的比例相對較低,僅為14.8%。
同時,我們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從橫切面、冠狀切面與矢狀切面三個視角,進一步確認腫瘤位置位於左上肺葉的第一與第二肺段。
至此可判定該腫瘤為一個相對紮實的病灶,體積約為 2.4cc,位置明確於左上肺葉第一與第二肺段。
在確認上述資訊後,進一步利用影像重組軟體,呈現更完整的解剖構造。
首先,透過軟體剝除肺動脈與肺靜脈,可清楚看見腫瘤位於左上肺葉,並逐漸顯現其與氣管的對應關係。
當肺動脈與肺靜脈血管結構顯影完成後,如圖B所示,雖然構造稍顯複雜,但經過肺臟結構的顯露與血管重新標示後,可於圖C中明確看見腫瘤在整個肺葉內的相對位置。
經由上述A、B、C三張影像重組的整合結果,如圖D所示,腫瘤位於左上肺葉第一肺段。
D圖中紅色區塊為向上行走的肺動脈,綠色與黑色則為對應的肺段支氣管,皆向上延伸至該部位。
整體而言,肺段之間的肺裂發育相對完整,此為重組影像所呈現之狀況。
確認上述構造後,即可進行手術模擬。
圖像中,紫紅色區域為腫瘤位置,黃色區域為預計切除範圍,紅色框框標示手術後預計保留之左上肺葉部分。
該手術切緣(即腫瘤至預計切除區的距離)約為4公分,預估切除體積為150.2cc,約占左側肺葉的15.7%,占整體肺容量約6%。
經由上述手術模擬,可確認腫瘤位於左上肺葉,並規劃以切除左上肺葉第一與第二肺段為目標,切緣約為4.1公分。
由於腫瘤位於靠後側,於圖F中可見參考點定位後,以細針進入腫瘤附近進行穿刺。完成穿刺後,在圖像圖G處注入螢光染劑。
為確保定位準確,通常會額外注入少量氣體,以確認染劑位置確實位於腫瘤附近,完成整個定位過程。
手術開始前,即可見腫瘤染色部位位於左上肺葉,且該處肺裂發育完整。
確認腫瘤位置後,首先將上肺葉與下肺葉之間的肺裂鬆解,並尋找通往左上肺葉第一與第二肺段的肺動脈進行游離。完成後,使用自動吻合器進行結紮與切斷。
接著辨識並游離左上肺葉第一與第二肺段的支氣管,並同樣進行結紮與切斷。
當肺動脈切斷後,由於手術切除範圍已確定,接著於預定邊界處注入螢光染劑。
圖像顯示,有血液灌流的區域呈現綠色,無血液灌流的區域則呈現粉紅色,兩者之間的分界即為肺段的自然解剖邊界,此時可進一步確認腫瘤染色位置與預定切除邊界之間仍有安全距離。
在確認完畢後,醫師利用自動吻合器沿著該邊界切除左上肺葉的第一與第二肺段。
完成切除後,可見白色星號代表肺動脈斷端,黃色星號為支氣管斷端,深藍色區域則為左上肺葉第一、第二與第三肺段之交界。
此手術可透過單一切口完成,切口大小約為 3 公分左右,即可完成整個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