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注射座(人工血管Port-A)您一定要知道的二三事
- 腫瘤治療藥物對病患自體血管具有高刺激性,會施打在周邊靜脈,由於此處血量流速慢,不是個可靠、安全的血管通路。
- 植入式注射座(人工血管)是提供腫瘤病患注射藥物的可靠血管通路,就像在身上安裝一個可以反覆穿刺的插座,而注射針就是插頭。
- 植入式注射座(人工血管)移除視腫瘤治療需求,通常在完成化療後需追蹤1-2年,確認病情穩定無復發再移除。
- 植入式注射座(人工血管)可供抽血檢驗,但需特殊針具穿刺並沖洗維護,因一般醫檢單位缺乏針具與經驗,通常不作日常生化抽血使用,除非臨床緊急需要。
- 使用高壓注射座及專用彎針,可經注射座注入顯影劑,減少周邊靜脈穿刺,並提升影像品質供治療評估。
人工血管是什麼?人工血管事項一覽
人工血管即是植入式注射座,之所以有「人工血管」的別稱,是因為植入式注射座是人造的,人工血管的功能為取代病患的自體靜脈,提供治療時反覆穿刺的需求。
人工血管適應病症
在臨床實務上,需要接受植入式注射座(人工血管)置放的臨床狀況有:
- 惡性腫瘤病患,有接受全身性治療(化療或是免疫治療)
- 無法經口進食,需長期使用靜脈營養者
- 血液疾病需要長期輸血者
- 需長期使用刺激性藥物者
術前須知
人工血管手術時間約30分鐘,屬於門診手術,不需要住院。以下為人工血管術前須知:
- 病患若有常規使用凝血劑、凝血功能異常,或心律不整,有使用心臟節律器的情況,須主動告知胸腔外科醫師。
- 日常飲食可以照常,不需要空腹,常規內科藥物除抗凝血劑外,可規律使用。
局部/全身麻醉
大多數病患僅需局部麻醉進行術中止痛;少數有配合困難的病患需要全身麻醉,如曾動過腦部手術、癲癇病史,或經永久性氣切手術,且氣道分泌物多,需反覆進行分泌物移除的病患。
術後護理
若有治療需要,人工血管置放後可立刻使用(注射座打針的地方在手術切口下方,有正常皮膚包裹),以下為植入式注射座的術後護理:
- 傷口不需特別照護,僅需維持乾燥一週
- 術後需避免旋轉肩膀的動作,或是進行肢體伸展的動作,如:瑜珈
人工血管禁忌
植入式注射座主要是提供一個可靠的注射通路,主要是因應治療需要,因此沒有手術禁忌。但是若病患有下列臨床狀況,需要進行術前藥物或植入醫材設定調整:
- 凝血功能異常相關疾病
- 常規使用抗凝血劑(可能需要術前停藥一段時間)
- 機器調整心律不整,經植入式使用心臟節律器置放術後(需聯繫廠商進行節律器模式調整)
人工血管副作用
若植入式注射座出現下列狀況,就需要進行再次手術,但是在植入式標準化置放流程置放下,發生相關合併症的機率約為1-2%:
- 導管感染/注射座包埋處皮瓣感染
- 導管位移
- 深部靜脈栓塞
- 導管斷裂
人工血管手術推薦吳青陽
胸腔外科醫師
吳青陽人工血管置放醫師
吳醫師總結植入式注射座的臨床經驗找出與置放合併症的相關危險因子,並根據相關研究成果以及病患實際臨床狀況,歸納設計出植入式注射座標準化置放流程。
吳青陽醫師的豐富經歷
-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 長庚大學外科副教授
- 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
- 台灣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學會 專科指導醫師
- 台灣胸腔外科學會 專科指導醫師

植入式注射座精準執行
植入式注射座置放手術步驟
-
1
術前評估與準備
評估病情與治療計劃,檢查血管可用性,並決定導管入路方案
-
2
切口與血管探查
鎖骨局部麻醉,並開小切口,游離皮下至肌肉筋膜,辨識胸大肌與三角肌交界後探查血管
-
3
導管置放與確認
進行將導管經自體血管置入,並使用移動式X光機確認導管尖端位置
-
4
注射座連接固定
導管連接注射座後固定,埋入胸大肌筋膜包埋囊內完成固定
-
5
傷口處理
完成注射座包埋後進行傷口縫合,完成手術

植入式注射座大問哉
人工血管可以用多久?
人工血管可以在治療療程結束,並完成1-2年的追蹤,確認病況穩定無復發,即可考慮移除人工血管,因此人工血管大概會在病患體內置放2-3年。
人工血管是使用生物性相容材質(聚氨酯,矽膠,鈦合金)製成,基本上不會引起人體免疫反應。但這些材質在置放後,仍有可能出現材質老化,或應力集中處,出現材質疲乏狀況。
人工血管什麼時候可以拿掉?
1、因導管相關合併症移除:如導管感染、注射座皮瓣感染、導管位移、深部靜脈栓塞或導管斷裂,會立即進行移除。
2、治療完成後移除:
‧若腫瘤患者接受術後追加治療,治療完成並經過1-2年的追蹤,確認疾病穩定無復發後(通常總置放時間約2-3年),可考慮移除。
‧無法接受根除性腫瘤切除但接受全身治療(如化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的患者,移除時間需視腫瘤控制情況,與腫瘤科醫師討論後決定。
人工血管多久清洗一次?
人工血管是一個封閉系統,在使用後都需要進行沖洗,藉以避免藥物殘留或血液殘存。
在藥物治療告一個段落時,一般都配合腫瘤科門診回診,人工血管每三個月清洗一次。
人工血管有金屬嗎?
人工血管可反覆穿刺的注射座部分,可能會有鈦合金的底座,但是相關成分皆具高度生物相容性,不會引起人體不良反應。
人工血管費用多少?
部分型號的植入式注射座(人工血管)已納入健保給付,民眾在符合全民健保的給付規定下,人工血管費用為健保給付。
裝人工血管會痛嗎?
進行人工血管置放手術時,會先在置放處周圍,進行局部麻醉劑的皮下注射。在剛注射麻醉劑時,會有脹痛感;完成局部麻醉後,裝人工血管就不會疼痛,但本體的感覺不會消失,病患仍會有感覺手術進行。
麻醉劑大部分會在術後1~2小時完全退去,此時病患會有緊繃的異物感,這些不舒服感覺將在術後2-3天完全消退。
人工血管感染怎麼辦?
出現人工血管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症狀,就可能需要將原先置放的導管移除,須待感染控制穩定後(全身性抗生素治療約7~10天),再重新置放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PortA置放手術找專業醫師
媒體報導

嘉大攜手林口長庚 突破大細胞肺癌治療困境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吳青峰、吳青陽團隊,攜手投入大細胞肺癌治療研究,經2年多實驗成果,顯著發現1種花青素Cyanidin 3-O-glucoside可有效抑制大細胞肺癌腫瘤增長...


吳青陽醫師獲 ASCVTS 2016 的 AATS Graham Award
吳青陽醫師在大會規定的 12 分鐘內(10 分鐘論文研究報告 + 2 分鐘 Q&A),在 Originality、Future Application、Contents、Logicality、Presentation 等 5 項評比項目表現優異,獲得 AATS Graham Award...


吳青陽醫師團隊,比較三種 CT 引導技術應用於肺部病灶定位之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吳青陽醫師團隊展開研究,收集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8 月期間,共 418 位肺部病變的患者,並對電腦斷層掃描(CT)引導的肺部病灶定位技術:金屬線定位、染料紋身定位...


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腫瘤護理人員透過 3D 模擬訓練以提升使用植入式靜脈導管意願之研究,獲 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 刊登!
植入式靜脈導管無法直接被護理人員肉眼辨識,只能透過手動觸摸來識別。這種缺乏可視性的狀況,可能導致臨床流程操作不當。為了減少這些操作風險,吳青陽醫師團隊設計了一個互動視覺訓練課程和 3D 模擬器供參與者使用,並給予問卷評估課程的效果...


吳青陽醫師植入式注射座研究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吳醫師根據文獻、自己的臨床經驗,制訂了一個「標準流程 (standard algorithm)」來評估「最佳進入血管 (best entry vessel)」,並長時間根據這方法來協助患者...


吳青陽醫師之肺癌研究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在吳青陽醫師的經驗中,還是有不少的患者復發非小細胞肺癌。於是,吳醫師與其團隊,回顧 2005 到 2011 年共 356 位第一期肺癌患者,其五年復發率為 41.1%,收集其特性...


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小於兩公分的肺腺癌預後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吳致瑩與吳青陽醫師團隊,預計使用回溯性研究,看看是否有獨特的預後因子,在臨床上有應用價值。研究回溯了台中榮總與長庚醫院 2007 到 2015 的病例,診斷為 2 公分以下的肺腺癌...


吳青陽醫師團隊,以手術後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預測肺癌復發之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吳青陽醫師團隊,經常作肺癌手術,於是他們思考到,如果能利用 CTC 的變化(而非絕對數目),去預測患者手術後會不會復發,或許能對患者...


吳青陽醫師關於中央靜脈導管之尖端置放位置的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吳醫師研究 346 個案例後發現,有 221 例 (63.9%) 為 nonmigration group、有 67 例 (19.4%) 為 peripheral movement group、有 58 例 (16.8%) 為 central movement group...


吳青陽醫師研發新型「植入式人工注射座」之論文,獲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 Applied Biomaterials 刊登!
吳青陽醫師對植入式人工注射座 (intravenous port) 有深入的系列研究與豐富的臨床經驗,除了探討相關合併症、提出改善策略,在本篇論文中吳醫師進一步研發新的注射座設計,希望從源頭解決...

吳青陽醫師的豐富經歷
- 2011 台灣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醫學會 新秀論文獎
- 2012 台灣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醫學會 理事長論文獎
- 2014 台灣血管外科學會 智慧深耕獎
- 2015 台灣血管外科學會 智慧深耕獎
- 2016 亞洲胸心外年會 AATS Graham Award
- 2020 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 年度最佳論文
- 2021 台灣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醫學會 理事長論文獎
- 2023 全球植入式注射座置放共識會議
衛教影片

什麼是植入式注射座?
植入式注射座的分類方式可以從導管材質,功能上可否承受高壓注射,注射座材質進行初步區分。從導管材質來看主要是可區分為矽膠...


醫護人員如何經由可承受高壓的植入式注射座打藥(顯影劑)
使用可承受高壓的植入式注射座的辨識以及穿刺程序說明...


植入式注射座的術後相關注意事項簡介
植入式注射座置放之後,基本日常生活所進行的活動都不受限制(吃飯,穿衣,睡覺,作家事,抱小孩等)。所需注意的動作與注射座的置放位置...


植入式注射座置放手術實際狀況
植入式靜脈注射座(即俗稱的人工血管)在臨床治療上主要作為一個可靠的靜脈注射通路。打個比方就是在病患身上置放一個隱型插座,用於腫瘤治療的注射針具就像插頭...
